一、分类及危害
黄曲霉毒素(AFT)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。其衍生物有约20种,分别命名为B1、B2、G1、G2、M1、M2、GM、P1、Q1、毒醇等。其中以B1的毒性最大,致癌性最强。动物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,在肝、肾、肌肉、血、奶及蛋中可测出极微量的毒素。黄曲霉毒素及其产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,有些菌株产生不止一种类型的黄曲霉毒素,在黄曲霉中也有不产生任何类型黄曲霉毒素的菌株。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,各种植物性与动物性食品也能被污染。
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、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.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 ,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专而产生此类毒素.霉变的花生、玉米,大米、小麦、豆属类、坚果类、肉类、乳及乳制品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素.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.
薄层色谱法(TLC)
TLC法是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,是中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AFT黄曲霉素B1(AFB1)的标准方法之一(GB/T5009.23-2006)。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样品,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AFB1从样品中提取出来,经溶剂萃取纯化,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,分离,利用AFB1的荧光特性,根据荧光斑点的大小和强弱,比较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。
TLC有单项展开法和双向展开法,TLC法由于设备简单,易于普及,所以国内外仍在使用,但由于该法样品前处理繁琐,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,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因而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,而双向展开虽避免了杂质干扰,增加了灵敏度,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时间。
液相色谱法
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曲霉毒素B1、B2、G1、G2分别进行定量分析。其主要是用荧光检测器检测,在适宜的流动相条件下,采用反相C18柱,使多种黄曲霉毒素同时分离。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HPLC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技术,可以特效地将黄曲霉毒素与其他真菌素分离出来,分离效率和回收率高。此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,并被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家协会(AOAC)确认为官方检测方法。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0.02~5ppb。
酶联免疫法(ELISA)
酶联免疫法检测AFB1的理论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,其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技术,具有特异性强、分析时间短等优点。其原理是抗原(或抗体)吸附于载体上的免疫吸附剂和用酶标抗体(或抗原)与标本中的待测物(抗原或抗体)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,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。大体分为2类:一是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, 二是用竞争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,。为了使用方便,国内外已研制了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及配套仪器,方法也被列入国家标准(GB/T5009.22 1996第二法)。
但由于ELISA法中酶的活性易受反应条件影响,因此ELISA法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差,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高,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。
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
一般来说,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很低,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比高效色谱法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,如今这种方法还极少使用在测定组织霉菌毒素含量中。该方法检测限可达0.02~0.025 ppb。84%甲醇水溶液提取样品中,正己烷脱脂,HLB固相萃取柱净化。采用电喷雾电离,正离子扫描,选择多反应检测模式(MRM)监测,外标法定量,该法灵敏,结果可靠。
三、食品的防霉去毒措施
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授徐克成介绍,颗粒状的被污染粮食可通过晾晒、清洗消除部分黄曲霉,但如果是粉末状的食物或饲料,则很难通过以上方法清除。
(1)防霉:控制粮食含水量在12~13%以下即可防霉。保持米粒及花生外壳的完整,使用化学熏蒸剂,对防止霉菌侵染也有一定作用。
(2)去毒方法:挑除霉粒:适用花生。因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发霉,变色,破损及皱缩的花生中,挑除后,可使黄曲霉毒素含量显著降低。碾轧加工及加水搓洗:适应于大米,因毒素主要存在于米糠及大米表层。脱胚去毒:适用于玉米。脱胚法有两种:一是浮选,将玉米碾3MM左右的碎粒。加入清水,搅拌,轻搓,胚部碎片轻而上浮,捞出浮层;二是碾轧法,将玉米碾轧,去掉外皮及胚部.
(3)加强食品卫生监测。
(4)加碱破坏毒素:适用于食用油.
(5)其他:如紫外线照射,盐炒法等有一定去毒效果。
我公司服务内容:
检测品类:食用油、油脂及其制品、玉米、大豆、谷物、牛乳及其制品等。
检测项目:黄曲霉毒素B1、黄曲霉毒素B2、黄曲霉毒素G1、黄曲霉毒素G2、黄曲霉毒素M1。
如果您有黄曲霉毒素检测的要求,我们将为您提供一站式服务,您可以联系: 车经理:18300287715/孟经理:18561531269
上一篇:食品添加剂的分类
下一篇:食品检测常见的合成着色剂解析